(本網訊 記者張娜)“縣委十二屆五次全會精神解讀”專欄,今天繼續帶您回顧2022年縣委常委會主要工作。
不斷強化對接融合,加快與北京市通州區一體化高質量發展步伐。
一是定期溝通成效明顯。加強與北京市和通州區的溝通聯系,與北投集團、通州區發改委、規自委、公路分局、教委、衛健委以及北京財貿職業學院、北京環球度假區等多個部門、單位建立了協調聯絡機制,今年以來對接重點合作事項10項。8月18日,北三縣與北京市通州區一體化高質量發展座談會議在我縣圓滿召開,就加快推動協同發展、重點項目建設、重點工程推進等實質性內容進行了協商溝通和細化部署。二是項目建設扎實推進。始終牢牢抓住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這個“牛鼻子”,以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為兩大主攻方向,主動融入以北京為核心的產業鏈、創新鏈、供應鏈。9月15日,北京通州·河北廊坊北三縣項目推介洽談會在我縣成功舉辦,全縣上會簽約項目10個,其中產業項目8個,總投資33.05億元,目前時碩微芯聲表濾波器、華中建科智能震控設備2個項目正在加快建設,沃爾德超硬刀具、聯東海高智控云谷等6個項目正在加速辦理前期手續。加大協同發展重大項目推進力度;廠通路橋梁引道工程(河北段)路面施工全部完工,新建廠通橋于12月9日正式開工建設。三是公共服務協同共享。實現了京津冀區域全部二級以上定點醫療機構互認,門診慢特病跨省直接結算。縣職教中心爭列首批京冀跨省“3+2”招生培養試點學校,并與北京財貿職業學院建立了聯合培養人才合作機制。定期舉辦就業幫扶和專業培訓工作,全縣共開展線上線下招聘會38場,提供就業崗位14378個,累計參加各類培訓人數達到3831人次。在譚臺檢查站實行“京警入冀”,冬奧會和冬殘奧會、全國“兩會”、黨的二十大及疫情防控期間,兩地警方共同織密守牢通往首都咽喉要道,充分發揮了首都政治“護城河”排頭兵作用。
不斷強化抓投資上項目促發展力度,著力扭轉經濟下行的被動局面。
一是內外聯動保經濟平穩運行。嚴格執行主要經濟指標包聯機制,努力實現全年經濟社會發展既定目標。積極對接國家部委單位,與央企、國企、京企開展深入合作,努力爭取更多政策、資金向大廠傾斜,吸引更多企業到大廠投資興業。二是高新區“主戰場”作用更加突出。加快推進高新區“二次創業”,探索推行“管委會+公司”管理模式,加快推進高新區擴區和社區管理職能劃轉。制定印發了《招商引資工作績效專項考核辦法》《技術創新引導專項資金使用辦法》,有效激發招商引資熱情和企業科技創新活力。2022年以來,高新區共申列省市重點項目25個,占全縣的66%,完成投資32.05億元,投資完成率達到115.8%。三是重大項目建設成果顯著。落實“四色管理法”,健全完善招商、在談、簽約、注冊、前期、開工、投產七類項目庫,組織總投資92.7億元的45個項目參加全市三次集中開工活動。積極組織申報省市重點項目,累計列入省市重點項目38個,申列數量創歷年之最,年度投資計劃完成率118.8%。成功引進毅遠航天衛星通信產業綜合基地、華體(大廠)體育健康綜合體、翕惠(大北京)中央廚房及城市冷鏈商貿配送中心等重點項目,域見未來健康文化旅游產業園項目體驗中心已完工并投入使用。四是營商環境持續優化提升。2022年以來,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政策戶數達到104戶,加計扣除金額1.9億元;為397戶納稅人辦理增值稅留抵退稅3.16億元,為322戶中小微制造業企業辦理緩稅退稅3313萬元,為3797戶納稅人辦理“六稅兩費”退庫717萬元;大力開展金融助企紓困工作,為13家企業授信2.5億元。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提升縣級政務服務“一網通辦”,縣、鎮、村政務服務事項網上可辦率達100%。五是強化科技創新賦能經濟發展。目前,我縣共有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3家,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30家;國家級科技型中小企業65家,認定高新技術企業15家,另有16家企業順利通過省科技廳高新技術企業認定公示;市級以上研發平臺48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