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北雄安新區考察時作出重要指示,“要同步推進城市治理現代化,從一開始就下好‘繡花’功夫,積極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社區是社會治理的基本單元,事關群眾切身利益,事關基層和諧穩定。習近平總書記對此十分關注。
“社區是黨和政府聯系、服務居民群眾的‘最后一公里’,要健全社區管理和服務體制,整合各種資源,增強社區公共服務能力。”2016年7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唐山市祥富里社區時強調,社區工作要時時處處貫徹黨的宗旨,讓黨的旗幟在社區群眾心目中高高飄揚,讓社區廣大黨員在服務群眾中充分發揮作用、展示良好形象。
河北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精神,聚焦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加強社區服務型黨組織建設,推進社區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發動群眾決策共謀、發展共建、建設共管、效果共評、成果共享,共同建設美好家園。

廊坊市錦繡花苑小區社區工作人員(左一、左三)在居民會客廳開展調解工作,促進鄰里和睦。(河北日報資料片) 河北日報記者趙杰攝
黨建引領基層善治
“一個車占兩個車位”“下班晚了有時轉好幾圈也找不到車位”……唐山市路北區祥富里社區第二網格員王燕,最近在梳理群眾反饋中發現,多位居民反映小區停車難。
群眾有難題,組織來解決。
5月4日,社區服務中心“見微知著室”。社區黨員志愿者、樓門長以及社情民意員等十余人齊聚一堂,召開民主議事協商會,大家暢所欲言,共解停車難題。
主持會議的社區黨總支書記陳林靜,將大家的發言一一記錄:“規劃車位不要離居民窗戶太近”“不干擾居民的正常出行”“盡量利用好空間,規范出更多停車位”……
將群眾意見梳理匯總后,社區發揮基層黨組織社會動員能力,與社區黨員志愿者和居民代表,一同深入各個樓棟了解情況、重新規劃停車位。居民馮裕華直言:“現在停車方便多了。”
陳林靜介紹,在工作中,社區黨總支還注重發揮樓棟支部和廣大黨員的作用,將支部建在樓棟,將黨小組建在樓門。目前,社區89棟住宅樓,劃成9個網格,每個網格內都配備黨員、網格員和志愿者,實現了社區黨組織“網格化”管理。
社區基層黨組織不僅把黨員的作用充分發揮出來,還帶動更多群體參與到基層治理工作中。
石家莊市新華區北新街社區創新實施“同心圓”黨建工作機制,壯大黨建聯盟“朋友圈”。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郝靜介紹,他們通過統籌黨建資源,跨領域、跨部門引入共建單位,組建黨建聯合體,引導多元社會主體參與基層治理,并取得了初步效果。
“目前社區正向轄區內外的院校、公益社團、愛心企業等社會各界力量伸出橄欖枝,引導大家發揮所長貢獻力量,從基層治理的‘局外人’變成‘自家人’。”郝靜說。
全面落實黨組織領導、村(居)民委員會主導的城鄉社區協商制度,落實在職黨員到社區報到為群眾服務的制度,強化社區黨組織對轄區業主委員會、物業服務企業的指導和監督……如今,社區黨建引領機制在全省推行,基層社會治理實效不斷凸顯。
多方合力促進和諧
近日,隆化縣湯頭溝鎮何三屋村的兩個養牛戶因為蓋牛舍占地問題產生矛盾。本來關系不錯的兩家人情緒激動、各不相讓,矛盾也進一步升級。
湯頭溝鎮63歲的特邀調解員龐自強得知這一事件后,立即到雙方家里進行調解。
一方面普及相關法律知識,一方面講述鄰里和睦、家興事旺的道理。在龐自強的勸說下,最終雙方同意以“占地補地”來解決,并達成口頭協議,握手言和。
把矛盾化解在社區,讓糾紛消弭于萌芽。
群眾日常生活中的矛盾糾紛,大多是家長里短、雞毛蒜皮。但如果不及時化解,很可能會逐步演化發酵,讓小問題變成大沖突。這不僅影響矛盾雙方正常的工作生活,也會給社區和諧安定造成隱患。
化解矛盾糾紛,關鍵要抓早抓小抓苗頭。為此,河北省加大調解員隊伍建設,把調解組織建在基層,發揮他們的前方“探頭”作用。
如今,在全省各個社區、村莊,都有像龐自強這樣的特邀調解員,或是“五老鄉賢”,或是社區網格員。這些人常年扎根基層,人熟、事熟、情況熟,與群眾聯系密切,能夠及時發現可能引發矛盾糾紛的風險點。他們善于處理矛盾,不拒“小”,不畏“繁”,奔走在街頭巷尾,悉心調解老百姓的“疙瘩事”。
然而,面對復雜的矛盾和訴求,僅靠這些民間調解員“單打獨斗”,很難將問題妥善解決。
石家莊市裕華區一對再婚夫妻,時常因生活瑣事發生爭執,久而久之矛盾難以調和。近日,一方向法院起訴離婚。
收到案件后,法院了解到居委會已進行過多次調解,但雙方各執己見,矛盾無法化解。
認真分析案情后,裕華區法院槐底法庭副庭長趙莉帶領調解員和書記員,從疏導雙方情緒和梳理爭執焦點入手,緩解雙方不滿情緒,幫助他們厘清法律事實,釋明訴訟成本,通過多輪次溝通,雙方最終同意調解,共同協商處理本案。
集眾智,匯眾力。
為切實增強基層矛盾化解能力,河北省建立多元化解糾紛體系,推進法官、檢察官、警官、律師進社區進鄉村,讓更多法治力量向引導和疏導端用力,將法律服務送到群眾身邊,依法及時就地解決群眾合理訴求,推動實現“小事不出社區、大事不出街道、矛盾不上交”。
“數字”賦能共享美好
“原來去鄉里辦個證明跑好幾天不一定辦成,現在不光快,還有人幫你代辦。”巨鹿縣張毛莊村村民張輝打開手機里的“巨好辦”App,向記者介紹,如今不再需要為了繳費、辦事各地跑,只要指尖點擊操作即可完成。
以推進基層網格化管理為切入點,巨鹿縣依托智慧巨鹿大數據中心和縣綜治中心,研發的“巨好辦”數字鄉村綜合管理平臺,是網格員反映問題的平臺,也是巨鹿縣當地群眾日常工作生活離不開的好助手。
平臺設置有“幫我辦”“立即辦”“碼上監督”“我要建議”“我要投訴”等應用模塊,供群眾提出需求、反映問題、表達意見和建議。此外還將公積金、醫保、社區居民登記等部門服務事項及水電、熱力、物業及手機充值等繳費事項集中上線,一攬子服務滿足群眾生產生活需求。
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腿”。
河北省實施“互聯網+基層治理”行動,完善鄉鎮(街道)、村(社區)地理信息等基礎數據,根據服務群眾需要依法依規向村(社區)開放數據資源。同時,規范城鄉社區公共服務和代辦政務服務事項,推行“一站通辦”“一網通辦”,實現政務代辦服務城鄉社區全覆蓋。
社區數字化建設,不僅方便群眾生活,還有利于提升群眾的安全感。
日前,在廊坊市廣陽區幸福城社區,一位居民“刷臉”后輕松開門進入小區。“過去出門,需要帶一大串門禁卡扣,由于經常忘帶,進出很不方便。現在有了人臉識別系統,不僅方便而且安全,大伙兒住得更踏實更安心了。”該居民高興地說。
智能門禁系統是河北省加強智慧社區建設的一個縮影。河北省把智慧社區建設作為加快建設數字河北行動的重要內容,統一部署、整體推進,全面提升社會治安、應急管理、社區治理服務智慧化、智能化水平。
匯聚民意、集聚民智、凝聚民心,共建共治共享的新格局正在河北逐步建立,激活了基層社會治理的末梢神經,打通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老百姓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提升。(河北日報記者桑珊)
來源:河北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