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了病,要看醫生;樹也是一樣,好不容易栽活了,要想健康成長,同樣離不開“森林醫生”的照料。那如果樹木太多了,比方說塞罕壩機械林場的5億棵樹,又怎么才能照看好呢?河北新聞聯播就報道了他們的經驗。
盛夏高溫高濕,正是病蟲害的高發季節,塞罕壩的“森林醫生”們不敢絲毫懈怠。他們可是有著“硬核神器”的,面對120萬畝的森林,工作起來依然有條不紊。
河北塞罕壩機械林場北曼甸分場森保股股長李振林:“攝像頭它自動拍攝了,這個就是松毛蟲。”
這套設備叫物聯網智能監測站。它可不簡單,能通過燈光誘捕害蟲,并自動把蟲子拍成影像,實時傳輸到監測平臺上,工作人員在指揮中心就能查看,從而進行蟲種及數量的分析,并發出消殺指令。
在接到指令后,林場員工們一刻都不敢耽擱,立刻趕往有蟲害的林區進行噴防。
河北塞罕壩機械林場北曼甸分場森保股股長李振林:
“開始!”
從發現蟲害,到下達噴防指令,再到全部噴灑完畢,僅僅用了3個小時,“森林醫生”們就完成了一次“問診”“會診”和“出診”,把病害消滅在了萌芽,您看這效率是不是杠杠的。
據了解,塞罕壩平均每年約有14萬多畝的森林會發生蟲害,如果防治不好,那損失可就大了。為這,林場一下子新建了30個物聯網智能監測站,把整個林場都監測了起來。有了科技的加持,再加上航空防治,對病害樹木修枝、透光伐等措施,塞罕壩的林海是越來越健康了。
來源:冀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