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學年開啟,一批孩子進入小學、初中、高中,成為新生。步入新學段,他們如何才能更快更好地進入狀態?
幼升小,養成好習慣適應學校生活
從以玩、以游戲為主的快樂寶寶變身為有學習任務的小學生,幼升小的跨度不小。入學之初,家長的重心不是輔導孩子學會拼音、口算,而應在心理上、習慣養成上給予孩子更多的引導,注重培養孩子的自信心,以便孩子順利度過幼小銜接階段。
北京師范大學兒童家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心理健康與教育研究所所長邊玉芳認為,自信程度高的孩子,有更強的自我控制能力,表現為有更高的自覺性、更強的自制力和延遲滿足能力。邊玉芳說:“學前期,孩子們更傾向于正面評價自己,樂觀主義為主,往往過于自信。但是一旦進入小學,孩子們的自信心就會受到影響。孩子們對自我評價呈下降趨勢,發現自己沒有想象中的那么能干,會經歷一些挫折,自信有所降低?!?/span>
因此,在孩子入學之初,家長應及時肯定和鼓勵孩子,讓他們看到自己的能力,對自己有信心。比如,積極定義小學生活,告訴孩子,小學里的課程豐富多彩,老師會教給他們很多知識和本領。切忌向孩子傳遞小學學習辛苦、學習生活緊張、你的字寫得難看或口算總是不達標等負面信息,避免孩子對小學生活產生恐懼。
培養孩子學習習慣和責任意識。在邊玉芳看來,“進入小學,孩子開始接受正規、系統的學習,這是培養孩子形成良好學習習慣的關鍵時期。此時,良好的學習習慣既容易建立,也易鞏固。”父母要告訴孩子,從上學起,就要努力學會自己的事自己做,比如,自己整理書包、書桌,準備第二天的課本、文具等,養成自理的習慣。讓孩子意識到按時完成作業、獨立思考、復習和預習等,都是一個學生應當承擔的責任,逐漸形成“學習是我自己的任務”的意識。
邊玉芳表示,“低年級孩子自我監督、管理意識較差,在這個過程中,家長需要不厭其煩地履行監督職責,反復提醒,當孩子出現壞習慣時需及時指出來、告訴孩子,與孩子一起鞏固良好習慣、糾正不良習慣,并持之以恒”。她強調,“家長要對孩子寫字姿勢、看書姿勢、按時寫作業、檢查作業等都提出明確、具體的要求,讓孩子清楚明白習慣的具體內容。在訓練孩子的行為前配以講解和示范,并在必要時把具體動作或行為要求分解。盡量做到具體、明確、簡單、容易操作,使孩子有法可循?!?/span>
家庭的學習習慣直接影響著孩子學習習慣的養成。當父母發自內心地愛學習,孩子自然能從中汲取充足的能量。父母可以確定固定的“家庭學習時間”,每天堅持和孩子進行親子閱讀,或者在孩子學習的同時家長也看書學習,家長以自己的“樂學”帶動孩子,助力他們養成愛學習的習慣。
學習能力強的孩子成績不會差,在小學入學階段,家長應重點培養孩子的注意力。兒童教育專家、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副教授田宏杰認為,孩子的注意力資源是有限的,家長要將孩子有限的注意力資源都集中在當前的作業上,幫孩子排除一切可能的干擾,比如,學習前對孩子說:“先去喝水、上廁所,把這些事都做好,學習的時候會更專心”;提醒孩子把桌面上所有的干擾物都去掉,只留當前學習需要的筆、橡皮、尺子和作業,不讓其他任何東西分散孩子的注意力。
田宏杰說:“家長要有預判、做好計劃,觀察孩子學習能堅持幾分鐘,如果他能堅持10分鐘,那給他定一個10分鐘的計時器,在這段時間內高效率學習。過段時間如果孩子愿意把它增加到12~15分鐘也可以,但要保證孩子在計時的時間段內全神貫注。”另外,家長要讓孩子的學習壓力保持在一個適度的范圍內,避免孩子產生太多的負面體驗。
小升初,學會規劃時間提高聽課效率
升入初中,新生面臨的首先是學習內容的變化——學習科目增加,學科內容中反映客觀事物的規律性與知識的嚴密性、邏輯性卻越來越強;課業明顯增多,學習節奏加快、任務繁重。因此,初一新生大多感到新鮮又不適應。這就需要初一新生制定學期目標。邊玉芳說:“家長與孩子一起制定與之能力相當的學期目標,比如到什么時間完成多少任務,而非到什么階段考出多少分數。建議家長采取小步快跑策略,比如,這學期的大目標是讀完5本指定書籍,可以拆分成一個月讀完一本,或者一周讀完幾個章節。這樣可以有效減輕孩子的畏難情緒,也能在每一個小目標完成時提高孩子的成就感,讓孩子對讀書產生興趣?!?/span>
家長還可以協助孩子制定日規劃和周規劃,平衡好各門功課所占用的時間,對自己的薄弱科目投入適當多的時間和精力,兼顧學習進度和學習質量。同時,注意勞逸結合。
在學習方式上,初中生更應注重對知識的充分理解,學會思考、分析課程內容涉及的知識點。因此,要養成高質量聽課的習慣,做到課前預習。邊玉芳強調,“要制定預習計劃,讓孩子學會自己看、自己想,感受學習靠自己的快樂。”在課上,學生至少保持25分鐘以上不走神兒,做好課堂筆記,手腦眼耳口并用,提高聽課效率。遇到疑問,及時請教,做到當日問題當日解決。同時,養成有效整理的習慣,老師和家長提醒孩子準備各科的錯題本,針對平時作業、練習和考試中的錯誤,及時摘抄,分類,弄明白自己錯在哪兒,然后集中精力練習同類型題目,打牢基礎,循序漸進、舉一反三。此外,還要變被動式學習為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式學習,這樣多思考、多總結、多交流,學生慢慢就能形成一套屬于自己的學習方法。
融洽的同學、師生關系有助于孩子盡快適應初中生活。初一新生面臨新的交友圈,家長要告訴孩子,“升入初中后原有的朋友圈被打破,要發展新的友誼,尋找與自己志趣相投的同學。”鼓勵孩子主動表達、真誠待人,允許孩子拿出適當的時間和同學娛樂、放松。青春期孩子的獨立意識不斷增強,父母要適時提醒孩子把握好交友的界限和分寸,既要坦誠相待,也要給朋友空間,相互尊重,特別要尊重對方的隱私,這樣才能結交到更多新朋友,融入新集體。另外,鼓勵孩子遇到棘手問題時,尋求老師的支持。
家長與青春期孩子溝通的關鍵是變居高臨下的親子關系為平等尊重的親子關系。這樣,家長的教育目的才能在親子之間融洽的交流中實現。比如,在一起做家務的時候、遛狗或照顧寵物的時候、一家人吃飯或看電視節目的時候、外出游玩的時候,聊聊孩子感興趣的事、同學之間的八卦、學校里發生的事情以及學習上的困惑等,也可以嘗試以書信的方式和孩子交流。相比空洞說教,開誠布公、平和理性、溫暖貼心的交流方式更容易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也能助力孩子更快地適應初中生活。
初高中銜接,提升融會貫通能力
新高考背景下,高一新生首先面臨選科,不少學生對此“一頭霧水”。在這方面,家長要和孩子一起分析,幫助孩子了解自己的學習狀態,認識自己的興趣愛好與天賦特長。邊玉芳說:“研究發現,隨著年級的增長,學習興趣這一非智力因素對成績的影響越來越大。而且,學習興趣越大的孩子越愿意接受挑戰,對自己的評價越積極,也越自信。學習興趣越濃的大學生對未來職業的選擇和思考更明確,職業自主性更強。因此,高一新生在選科時,應遵循揚長避短的個人發展原則。”
相對于初三,高一的數理化等學科的難度較初中時驟升,課堂容量大,教學進度較快,且更注意在理解基礎上的應用。同時,人文社科類學科和對記憶要求較高的學科知識面更廣,對知識的積累要求更高,對知識間的橫向聯系和縱向延伸能力要求也更高。因此,學生要改變初中階段“課上只顧做筆記,不主動思考,考前突擊多記多背”的學習模式,利用開學初的時間,梳理知識結構,對初中的遺留問題查漏補缺。平時在課上,不僅要聽得懂,還要多思考,對于物理、化學這樣實驗多的科目,要多動手操作,促進對知識的消化和理解;要主動鍛煉自己的邏輯推理、空間想象等抽象思維能力;學習時關注各個學科之間的聯系,有意識地提升自己的綜合分析能力和融會貫通的能力,在打好基礎的前提下,順利應對難度較大的內容。
在高一新生學習遇到困難,特別是與初中成績反差較大時,家長避免對孩子進行負面的、不客觀評價,應及時幫助孩子查找問題,分析問題的癥結,提供有意義的解決思路;與孩子一起關注新教材、新高考,引導孩子自主安排好時間,協助孩子確定階段性學習目標,并關注孩子的階段性進步。家長的支持、鼓勵與肯定,能幫助孩子樹立信心,堅持下去。
高一學生學習壓力增大,競爭壓力增加,一些學生會遇到人際關系緊張等問題。家長要細心觀察,及時發現孩子的煩惱,無條件接納孩子的情緒,讓他敞開心扉,放心傾訴,給予安慰,幫孩子穩定情緒,再提醒他學會換位思考,善于包容和理解;引導孩子正確認識和處理同學之間的競爭合作關系,克服狹隘心理,學會在競爭中合作、在合作中競爭,同伴互助,共同成長。
來源: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