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乱人乱精一区二区视频密-国产乱码在线精品可播放-国产乱码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乱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川人-天天操狠狠-天天操国产

2025年05月02日 星期五 13:25:01
京東新城歡迎大家投稿來信,郵箱(dcxmt2018@163.com)

關注微信

掃碼關注
發布投稿
歡迎大家投稿來信
奮進強國路 闊步新征程|尋訪西柏坡老房東⑤:一塊木匾里的承諾:為人民服務
來源:京東新城(轉載需注明出處) 日期:2024/9/15  點擊:330
責任編輯:劉冠英  


西柏坡東南,有個里莊村。

 

村里有一處幽靜的小院,綠樹環繞,71歲的村民康貴起,是小院的看護員和解說員。

 

8月30日上午,一批來自保定和濟南的大學生來這里參觀,康貴起站在門口的石碑前,用一口平山口音講述著76年前的故事:“那年,村里來了一群‘文八路’……”

 

“文八路”是誰?石碑上的紅色大字正是答案:人民日報從這里走來。


32.JPG 

9月12日上午,人民日報創刊舊址展廳內,康貴起講述當年的創刊故事。 河北日報記者 劉榮榮攝

 

時間回到1948年5月,中共中央華北局按照中央委托,開始著手籌辦“大黨報”。

 

平山縣里莊村,距當時華北局所在的煙堡村僅2.5公里,南有光祿山,西臨冶河,民風淳樸,是支前模范村。

 

五月槐花飄香,晉察冀日報編輯部人員先一步到達里莊村。隨后,晉冀魯豫人民日報團隊也來到這里會合。

 

當時,里莊村人口不多,兩個報社的人員加起來就有200多人。鄉親們騰房子、接設備、送炊具、搬桌椅,像迎親人一樣把他們領進自己家,村里一半以上人家都住進了報社人員和家屬。

 

鄧拓住到邢新來家,張磐石住在李志安家,電臺設在李高生家,大伙房設在康對寶家,印刷廠設在李祥妮家……

 

“副總編輯安崗、采訪部副主任李莊和另一位同志就住在俺家。”康貴起滿臉驕傲地說,當時他家的房子是村里最好的,北邊五間大瓦房,東西各兩間廂房,安崗和李莊就住在西邊的廂房。

 

自打家里來了“文八路”,村里人常看到,他們為了趕稿子印報紙,經常點燈熬夜到天亮。村民們主動為他們挑水做飯、打掃院子,用牛車運送報紙。

 

“我們在里莊村住的時間并不長,但當地老百姓對報社同志的深情厚誼卻讓我們難忘。”后來曾擔任人民日報總編輯的李莊在《難忘的歲月》一文中這樣回憶。

 

安頓好后,大家開始準備報紙的創刊工作。

 

“就用人民二字,為人民服務嘛!”毛主席為戰火中誕生的人民日報題寫了新的報頭。

 

1948年6月15日清晨,人民日報在里莊村創刊。就像這個名字一樣,從誕生那天起,人民日報就始終心系人民、服務人民。

 

記者跟著康貴起走進人民日報創刊舊址譯電室展廳,墻上掛著一塊陳舊的木匾,刻著“為人民服務”五個大字。

 

“這塊木匾和人民日報同齡,是里莊村一位小學教師為感謝報社對學校的幫助而精心雕刻的。報社遷往北京時,把這塊木匾留在了里莊,被我父親珍藏多年。后來,報社要建展館,家家戶戶都拿出寶貝,我家就把這塊木匾貢獻出來了。”康貴起回憶。

 

他說,為人民服務,可不只是刻在了木匾上。

 

一個救人的故事,康貴起的母親對他講過很多遍。1948年7月的一天傍晚,鄰居康增壽的母親突然患病昏倒,不省人事,正好被剛下班的李莊看到。他迅速把病人送到衛生所,找醫生搶救,一直忙到老人蘇醒,沒有生命危險才休息。

 

在里莊村,報社人員和鄉親們打成一片。他們教村民認字、打籃球,幫村里架廣播、辦夜校,把報上的內容講給大家聽,村里的文化風俗發生了巨大變化。大伙兒第一次聽說了“共產主義”,知道了未來的生活就是“樓上樓下,電燈電話,耕地不用牛,點燈不用油”。

 

“現在的日子,不就是當年做的夢嗎?老百姓有福氣,因為共產黨人為人民服務的承諾始終沒有變。”康貴起說。

 

走出舊址小院,康貴起熱情地邀請記者到村里轉轉。

 

沿著寬闊的馬路,一路走到村衛生室。“你看,幾十種藥裝了四大柜子,醫保還能報銷,有個頭疼腦熱的在村里都能看好,村里每年還給65歲以上的老人免費體檢呢。”康貴起說。

 

記者翻看診療記錄,享受體檢、理療等健康服務的村民,10年前不足1000人次,2023年已增至近7000人次。

 

走到村北的中心小學,兩棟教學樓前,一大片向日葵生機勃勃。里莊村黨支部書記田鵬程告訴記者,村里蓋的第一棟樓就是這所小學,現在周邊四五個村的孩子都在這里讀書。學校的硬件好了,軟件也上來了,這兩年,村小學開設了跳繩、八段錦、書法、柏坡腰鼓等課后服務課程,孩子們很喜歡。

 

“里莊1100多名村民,老人、小孩占了一半,把他們服務好,村里沒少花心思。去年開始,我們還忙著硬化道路、改善環境……”田鵬程一一列舉。

 

日子好了,康貴起也沒閑著,他總想著發揮余熱做點啥。

 

人民日報創刊舊址對外開放后,13年來,老康盡心守護著這里的一草一木。他要把那句樸素的承諾,用濃濃平山味兒的解說,講給更多人聽。

 

來源:河北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