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吳瓊

圖為修復治理后的三河市東部礦山景色。(資料片)記者 劉向 攝
藍天白云、繁星閃爍漸成常態,水清岸綠、魚翔淺底的風景隨處可見……初春的廊坊,寒意消散,枝頭新芽蓄勢待發,群鳥嬉戲于濕地之上,用清脆的歌喉彼此打著招呼,一高一低,一腔一調,把新的希望與憧憬傳唱在廣袤的大地上。
近年來,我市秉承“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推動生態環境保護與區域協同發展深度融合,推動區域生態環境質量改善,強化與京津交界地區生態共建共享、污染聯防聯控,全力建設京津冀生態環境支撐區,縱深推進三地生態協同“一路生花”,讓三地交界處變“協作帶”,讓人民群眾的“幸福不動產”越積越厚。
晴空萬里“曬”幸福
每天一早,家住香河縣平安大街運河新村的居民王新城都要和老伴兒一起沿著北運河慢跑半小時。按王大爺的話說,如今廊坊的空氣變得更好了,早上出來跑跑步再適合不過了。
來自市生態環境局的數據,印證了王大爺的說法。2024年,廊坊全市空氣質量綜合指數4.281,同比下降7.4%;六項主要污染物濃度全部實現同比下降,其中PM_2.5濃度38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5%,PM_10濃度70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6.7%,年均值達到國家二級標準,臭氧濃度178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2%;優良天數261天,同比增加22天,大氣環境質量改善明顯。
近日,我市生態環境局三河市分局與北京市通州區生態環境局就對交界地區汽車檢測廠開展了一次聯合執法。“我們重點檢查檢驗機構是否按規范開展檢驗,是否在檢測過程中存在弄虛作假的行為。”三河市分局執法中隊中隊長趙旭說,他們會定期開展聯合執法。
今年1月6日,廊坊市生態環境局三河市分局與北京市通州區生態環境局簽訂跨區域環境執法聯防聯控工作方案,雙方將建立和完善執法監測數據共享機制,搭建生態環境執法信息共享平臺,實現超標車輛信息共享、復檢結果互認等方面信息互通。
空氣質量穩定向好,得益于持續不斷的治理。在大氣污染聯防聯控方面,廊坊市常態化抓全域控塵,以建筑工地揚塵污染防治為重點,強化日常巡查指導,對發現揚塵防控措施落實不到位或存在揚塵污染隱患的,第一時間交辦并督促落實整改。同時,督促屬地常態化做好國省縣干道及其平交道口、露天停車場、建筑工地出入口、道路兩側場站精細化管控措施落實,減少區域面源揚塵污染。2024年廊坊市VOCs年度減排工程全部完成。
全市優良天數穩步增加,污染天數大幅減少;城市里一座座公園綠意盎然,郊野外一片片樹林枝繁葉茂……一幅碧水藍天的生態畫卷展現眼前。
碧波蕩漾“潤”一城
近日,在位于安次區的龍河人工濕地內,工作人員正在進行日常巡查,確保各項設備正常運行,出水水質穩定達標。
龍河是永定河支流,是連接京津冀三地的主要河流,過去的水質為劣Ⅴ類。2018年廊坊市啟動龍河水環境綜合治理工程,建設人工濕地,通過“物化預處理+潛流濕地+表流濕地”的水質凈化工藝和水資源配置措施,使上游龍河水源源不斷地被“吞入”人工濕地,在地下封閉流動,經過潛流系統和表流系統不同介質層的凈化,再流向出水口。這一吐一納“洗凈”了60%以上的污染物,水質得到明顯改善。
生態環境的持續好轉,吸引多種野生鳥類前來棲息聚集。每年約有10萬只近百種鳥類在此繁殖棲息,其中包括黑鸛、白鷺、灰鷺、黑天鵝等20多種國家級保護鳥類。這里已成為當地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慕名前來觀光攝影的游客絡繹不絕。
在水生態環境質量保護方面,我市印發實施了《廊坊市2024年水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要點》,明確年度目標,細化任務分工,配套制定2024年汛期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2024年白洋淀流域生態環境治理和保護工作要點等專項方案,全面推動重點工作落地落實。開展以國省控河流、入河排污口、飲用水水源地為重點日常監測巡查,有效運行30余座市級水質自動站,實時監控域內8條國省控河流及重要支流關鍵節點水質情況,并輔助衛星遙感、無人機航拍等科技手段,形成“技防+人防”監控體系。同時,依托智慧生態環境大數據監管指揮平臺及生態環境執法監管網格體系,形成交辦問題、整改問題、反饋結果的全過程高效閉環管理機制……我市不斷健全工作機制,系統謀劃,扎實推進,不斷夯實高質量發展的綠色底色。
沃土糧倉“穩”基礎
走進三河市段甲嶺鎮浩然文化村,村街、田大媽的家、二郎廟小路、蒼生渠……20世紀80年代電視連續劇《蒼生》的取景地在這座海拔400米的小山村一一再現,吸引了眾多京津游客打卡游玩。
優質的生態環境成為三河市的寶貴資產。2018年,黃土莊——段甲嶺一線礦山恢復治理工程完成后,就有市民來此采摘、旅游、騎行。隨著治理的不斷深入,這里已經變成本地居民及京津游客休閑“打卡”地,老百姓的收入也與日俱增。
浩然文化村原名后蔣福山村,地處三河市東北部山區。山村周邊曾遍布開采后的廢棄礦山,巖土常年裸露在外,大風吹過揚塵漫天,導致周邊村莊環境非常差。而且,運輸礦石的礦車,對道路破壞嚴重,交通條件不好。為消除地質災害隱患,改善礦山生態環境,還百姓藍天白云、綠水青山,2016年,三河市啟動實施了東部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工程。消災除險、削高填低、覆土植綠……植樹、植草、種花、種果……經過修復治理,空氣好了、天變藍了、樹變綠了、環境美了,昔日滿目瘡痍的廢棄礦山已然變成林地花海交相輝映的美麗景象。
一方凈土與碧水藍天一樣,既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本條件,也承載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熱切期盼。綠色成景,生態“高顏值”變身經濟“高價值”。
今年我市將更大力度打造京津冀生態重要支撐區,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深度挖掘工業源減排潛力,強化面源污染、移動源污染管控,推進燃煤鍋爐替代整合,深入做好水污染防治,同時加強白洋淀流域生態環境治理和保護,持續做好土壤污染防治和農村環境整治,全力推進生態環境保護督察交辦問題整改,協同推進區域環境治理,為三地民眾繪就美好生活新畫卷。
來源:廊坊傳媒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