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天,年輕人最火的社交局少不了約人一起“挖野菜”,它還有一種新稱呼——“打野”。左手小鏟刀、右手小竹筐,和小伙伴一起“挖呀挖呀挖”,即可以滿足社交、休閑需要,還薅到了大自然的“羊毛”,嘗到了春天的味道。
不過“打野”雖好,咱一定要謹慎,小心“嘗鮮”變“嘗險”。
白求恩國際和平醫院消化內科主任靳海峰說:“對不熟悉的野菜,不要采摘,更不要食用;采摘要避開化工廠、污水溝、公路綠化帶等容易受到污染的區域,農田、公園的野菜也需要謹慎采摘,這些地方可能被噴灑了農藥,不能確保其食用的安全性。”
在烹飪時,也要摘凈、清洗、浸泡、焯水。艾蒿、馬齒莧等一些野菜含有對人體有害的生物堿,食用前要用沸水焯一下。
另外,哪些人群不宜食用野菜呢?
白求恩國際和平醫院消化內科主任靳海峰說:“野菜性多‘寒涼’,脾胃虛寒的人如果食用過量,容易引發腹瀉,而陽荷、馬齒莧、灰灰菜等野菜則可能引發過敏。部分野菜含有生物堿或重金屬,對于孕婦和嬰幼兒風險較高。”
如果在食用野菜后出現惡心、嘔吐、腹瀉等癥狀,要及時催吐,并盡快就醫。同時,最好一并攜帶未食用完或未烹飪的剩余野菜,以便輔助醫生進行診斷和治療。
其實,不少野菜都已被納入人工種植的范疇,大家想在春季嘗鮮,也可以去正規商超、市場購買。
來源:冀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