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雄安這些疏解項目,一天一個樣
——京津冀瓣瓣同心故事(一)
編者按 京津冀協同發展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重大國家戰略。“京津冀如同一朵花上的花瓣,瓣瓣不同,卻瓣瓣同心。”落實總書記重大決策部署,京津冀三地牢記囑托、感恩奮進,同題共答、同頻共振,每天都在上演新的協同發展故事。
河北日報今起推出《京津冀瓣瓣同心故事》系列報道,帶您走進京津冀協同發展一線,聆聽發展故事,感受時代強音。

圖為4月30日拍攝的中國星網總部大廈。河北日報記者 劉光昱攝
5臺塔吊聳立在工地上,運送建材的卡車進進出出,8臺挖掘機正在進行挖土作業,100多名工人緊張有序地忙碌……4月28日,走進北京科技大學雄安校區第一組團項目現場,一派熱火朝天的建設場景映入眼簾。
“第一組團項目建筑規模8.3萬平方米,包括4棟宿舍、鋼鐵書院及綜合樓共6棟單體建筑。如果你們早兩天來,能看到8臺打樁機一起打樁的壯觀場景。現在建設進展很快,每天都呈現出新面貌!”北京科技大學雄安校區建設項目指揮部工程建設管理部干部李文樺笑著說,目前項目已經完成CFG樁施工,很快就能沖出“正負零”。
建設現場如火如荼,而在辦公區的電腦屏幕上,項目的建設進度清晰可見,工作人員不到現場就能看到每一個施工細節——這是采用BIM(建筑信息模型)等先進信息技術構建的一套涵蓋人員智慧管理、安全智能監控、智能物料管控等功能的“智慧工地”系統。
“這套系統能對施工現場進行實時、全面、智能的科學管理和監控,進一步提升建設質量和建設效率。在智能技術的賦能下,項目預計年內實現主體結構封頂,2026年10月完成竣工驗收。”李文樺介紹。
北京科技大學雄安校區項目“一天一個樣”,是雄安新區拔節生長的縮影。8年多來,雄安新區始終錨定“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集中承載地”的初心,多措并舉推動疏解項目高效落地。目前,北京援建雄安新區的“三校一院”已辦學開診,運行良好;中國星網已于去年10月遷駐雄安新區;中國中化、中國華能總部大樓內部正在精裝修,中國礦產總部項目主體結構已開工,首批4所疏解高校雄安校區和北大人民醫院雄安院區加快建設;第二批清單疏解項目基本選址已經落位,第三批清單疏解項目正有序對接推進。雄安新區承接疏解工作邁出鏗鏘有力的步伐。
清單疏解穩步推進,市場化疏解也在加快布局。在雄安新區啟動區燕趙大街與渥城路交叉口東側,3棟端正大方、融合綠色與智慧設計理念的建筑巍然矗立,這里就是中國移動(雄安)智慧城市科創中心(以下簡稱“中國移動科創中心”)。
4月24日,記者來到中國移動科創中心門前,只見10多名施工人員正在鋪地磚、種綠植,運送家具和辦公設備的車輛進進出出。
“這3棟建筑的面積達15萬平方米,內部裝修已經完成,我們正抓緊完成最后的環境美化工程。”中國移動園區建設發展公司高級專員謝中華表示,中國移動科創中心預計于5月底投入使用,屆時有600多名員工入駐辦公。中國移動科創中心將著力打造產品研發、行業洞察、市場拓展三大功能,服務新區信息化和智慧城市融合發展。
與中國移動科創中心一街之隔的中國聯通雄安科技創新產業園(一期),已進入裝修收尾及驗收階段;而不遠處的中國電信智慧城市產業園項目(一期)已建成投用。其他市場化疏解項目也紛紛加快落戶雄安的步伐。
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央企在雄安設立的分支機構已超過300家。隨著雄安新區承接疏解加力提速,疏解落地項目也日益呈現出鏈式、集群式發展的新特征。
4月25日,走進中國中鐵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國中鐵”)雄安科創中心項目現場,30棟住宅樓以及3個產業地塊正在進行主體結構施工,機構租賃三個地塊13棟樓正在進行基礎施工。“住宅即將封頂,產業地塊計劃6月底封頂,年底交付使用。”該項目總工程師岳建忠介紹。
“中鐵雄安科創中心是中國中鐵產業集群入駐新區的總部基地。中國中鐵將全產業鏈協同,與疏解院校、科研、金融等機構廣泛開展產學研深度合作,推動雄安新區創新要素集聚與成果轉化。”中國中鐵雄安區域總部綜合部副部長郭躍峰說。
中國中鐵是央企集群式疏解落地雄安的代表。2022年11月23日,中國中鐵舉辦了產業集群疏解雄安新區揭牌暨啟動儀式,宣布旗下多家企業同步整體搬遷到雄安新區。截至目前,中國中鐵在雄安已經設立了區域總部,成立了中鐵(雄安)建設發展有限公司,并有16家三級子公司、17家分公司落戶雄安。
“以往,疏解企業來到雄安多屬于物理空間上的轉移,而現在圍繞產業鏈和創新鏈的‘生態遷移’正在成為主流。”雄安新區改革發展局副局長李國安介紹,鏈式、集群式疏解的出現,正在持續夯實雄安的產業根基。
疏解項目“一天一個樣”的背后,發生變化的不僅是一棟棟樓宇的高度,更是產業鏈與創新鏈融合的深度。承載能力不斷增強,科創要素加速匯聚,產業鏈條日臻完善……未來之城正以創新之筆,持續勾勒高質量發展的壯闊畫卷。
來源:河北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