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支持81個縣(市、區)開展現代“種養加”生態農業展示、創新、應用示范區建設
數字賦能,農業生產更智慧
河北日報訊(記者郝東偉 見習記者李靖恬)用算法代替人工,讓數據成為新肥料。從省農業農村廳獲悉,河北已支持寧晉縣、石家莊市欒城區等81個縣(市、區)開展現代“種養加”生態農業展示、創新、應用示范區建設,加強智慧大田、智慧設施農業、智慧畜牧和智慧水產等應用集成。
5月7日,省農科院在寧晉縣北樓下村打造的無人化智慧農場示范基地里,省農科院糧油作物所副研究員崔永增打開手機,實時查看田間的溫度、濕度、土壤含水量等信息。
“以前種田靠經驗管理,現在是靠這些數據進行管理。”崔永增說,基地采用物聯網、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對設施、機械等進行全程自動控制,讓種田變得更輕松、更高效。
“現在小麥種植有‘上天’和‘下地’兩套裝備,這‘上天’的就是無人機巡檢了!”崔永增介紹,在小麥生長過程中,無人機如同“私人醫生”,在空中實時監測田塊里小麥病蟲害發生情況。
“過去人工巡田難以兼顧每一塊田地,現在無人機巡田就像給每塊田做體檢,哪塊田‘生病’需要治療,一目了然。”崔永增說。
智能氣象監測儀、土壤墑情監測儀……這些環境監測設備就是“下地”的裝備,它們像農田里的“偵察兵”,通過不間斷地采集數據,給小麥田管提供科學的依據。
眼下,河北冬小麥進入產量形成關鍵期,科技力量不斷夯實糧食豐收基礎。“多地建設的智能田間監測站,實現了從‘經驗種地’到‘數據種地’的轉變。”省農業農村廳相關負責人說。
從鎬鋤鐮犁到智慧農業,科技是催化劑。近年來,河北加快發展智慧農業,推動物聯網、大數據、云平臺等新技術與農業生產深度融合。支持石家莊、衡水、保定等地整市推進農業全產業鏈數字化轉型應用場景建設,推動農業全產業鏈數字化轉型。
在冀州現代農業融合創新基地,蔬菜大棚的智能化管理同樣令人眼前一亮。
“以往農戶每天早晚都要巡檢蔬菜生長情況,現在每個大棚都裝上了‘智慧大腦’,一部手機就能遠程操控澆水、施肥、調溫。”冀州現代農業融合創新基地負責人劉曉晨說,大棚里安裝著不少傳感器,它們實時記錄棚室環境和蔬菜生長參數,保障蔬菜在適宜的條件下茁壯成長。
田間有“耳目”、云端有“大腦”、地里有“醫生”……當前,河北農民正從“會種地”向“慧種地”轉變。
省農業農村廳相關負責人介紹,今年河北將打造形成100個規模化、網絡化、智能化、精細化的現代“種養加”生態農業展示、創新、應用示范區,國家和省級現代農業園區智能化應用率達到100%。

來源:河北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