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乱人乱精一区二区视频密-国产乱码在线精品可播放-国产乱码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乱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川人-天天操狠狠-天天操国产

2025年07月01日 星期二 12:52:51
京東新城歡迎大家投稿來信,郵箱(dcxmt2018@163.com)

關注微信

掃碼關注
發布投稿
歡迎大家投稿來信
銘記歷史 緬懷先烈·烽火記憶|團結!停止內戰、一致對外
來源:京東新城(轉載需注明出處) 日期:2025/7/1  點擊:15
責任編輯:劉冠英  


0.1.JPG

“一二·九”運動中,平漢路扶輪學校和正太路職工學校等校師生舉行游行示威,聲援北平愛國學生。圖為兩校師生組成的歌詠隊,在石家莊火車站宣傳抗日。 省委黨史研究室供圖

 

石家莊解放紀念館,靜靜矗立在城市中心。歷史的車輪,在這里留下深重的轍痕,見證了一次次勇敢的出發。

 

就在此地,90年前一群愛國青年以無畏之姿,為民族抗日救亡發出激昂的吶喊。

 

紀念館里,一張照片定格了這場聲勢浩大的游行示威活動。每講到此處,講解員李楠都會被當年的熱血青年們深深打動。

 

1935年冬,平漢路扶輪學校、正太路職工學校等學校的愛國學生沖上街頭聲援北平學生運動。寒風卷著印滿抗日宣言的傳單,落在路人手中。“打倒日本帝國主義!”“反對華北自治!”“停止內戰、一致對外”……一聲聲口號,如驚雷炸響在石家莊火車站的上空。第二天,學生、工人、市民等4000多人涌上街頭,像一股不可抵擋的洪流。

 

這是一場救亡圖存的愛國游行示威。其時,日本侵略者在侵占東北后,加緊了對華北的爭奪,而國民黨“中央軍”卻撤出平津和河北,整個華北危在旦夕。

 

此時又傳來消息:國民政府準備于12月9日成立冀察政務委員會,以實現所謂的“華北政權特殊化”要求。緊急時刻,北平學聯黨團果斷決定,在12月9日這一天,發動一次抗日救國請愿游行。

 

當天,數千名學生涌上北平街頭,提出“停止一切內戰”等六項抗日民主要求。當這些要求被國民黨當局完全拒絕時,請愿改為示威游行。愛國學生隨即發出通電,呼吁全國同胞共同奮起,抗日救國。

 

北平的烈火,瞬間點燃了河北!

 

1935年12月10日,河北省立農學院學生雷啟英在宿舍、教室奔走呼號,發起組織“河北省立農學院學生救國會”的簽名運動。第二天,大禮堂里擠滿了熱血沸騰的學生,決定18日上街游行,支持北平學生“一二·九”運動。

 

8天后,學生們走上街頭,高呼“打倒日本帝國主義”“一致對外”“反對成立冀察政務委員會”等口號。保定育德中學、保定河北省立師范學校、保定河北省立第六中學等學校的師生加入進來,越來越多的市民、工人、店員也涌入游行隊伍。整個保定城,沸騰著同仇敵愾的愛國激情。

 

那是憤怒,更是覺醒!

 

1935年12月20日,中共中央通過共青團號召廣大青年:“把反日救國運動擴大起來!到工人中去,到農民中去,到商民中去,到軍隊中去!”

 

根據黨的指示,平津學生積極響應,組織500人左右的南下擴大宣傳團,于1936年1月3日分為4個團(后改組為3個團)從北平、天津出發,到河北農村,向農民群眾進行抗日宣傳。

 

頂風冒雪、腳踩凍土,宣傳團每到一地召開群眾大會,演出抗日節目,向工人、農民、士兵進行抗日宣傳,還在沿途各地幫助建立農民救國會、民眾救國會、商界救國會等,播撒抗日的種子。

 

盡管宣傳團屢遭國民黨軍警的圍截——第3團被迫于1月15日由高碑店返回北平,但第1團、第2團的同學們意志堅強如鋼,沖破重重阻礙,1月21日在河北省會保定勝利會師。

 

在保定,學生們的身影出現在街頭巷尾、工廠作坊,向工人和市民進行抗日宣傳。1月29日,根據上級指示,南下擴大宣傳團在保定市內舉行最后一次游行示威,宣布結束宣傳活動,返回平津。

 

這次南下擴大宣傳團歷時3個星期,行程350公里。這不僅僅是一次宣傳,更是愛國學生走向工農群眾,與民族命運緊密結合的一次偉大誓師,震撼了河北,震撼了全國。

 

正如著名中國近代史和中共黨史研究專家金沖及在《20世紀中國史綱》中所說,“一二·九”運動不僅掀起了救亡運動的高潮,推動了抗日,并且給迎接抗戰、給中國共產黨準備了一大批干部,培養了一代人,它的影響十分深遠。

 

河北師范大學教授張同樂認為,全國抗日救亡運動新高潮的興起說明,中國已處于政治形勢大變動的前夜。把各種要求抗日力量匯合起來,組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共御外敵,這一使命歷史地落在中國共產黨身上。

 

他介紹,早在1935年8月1日,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團草擬《中國蘇維埃政府、中國共產黨中央為抗日救國告全體同胞書》(八一宣言),不久公開發表。宣言主張停止內戰,組織國防政府和抗日聯軍,對日作戰。12月,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明確提出建立廣泛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如今凝視照片,耳邊仿佛還回響著學生們激昂的愛國口號和風雪中堅定的腳步聲。那段熱烈青春喚起的民族覺醒,穿越時空,依然滾燙。

 

來源:河北新聞網